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至情孝道与神圣忧思——品读何庆良的散文(2)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慈爱用语言说与世人,却用她无言的大爱、仁爱和博爱赢得了亲人与友人的敬重。”“为子时淡忘为人儿女的本性,为臣时推辞为国之臣的天职,遑论忠孝

慈爱用语言说与世人,却用她无言的大爱、仁爱和博爱赢得了亲人与友人的敬重。”“为子时淡忘为人儿女的本性,为臣时推辞为国之臣的天职,遑论忠孝?”“妈妈的人生之路,一言以一言以蔽之:从容、淡定。”……如此的警句不能一一枚举,这是作者在潜意识里凝聚的人文思考,宛如一串串珍珠,散落在文字当中,不时地在叙事中发出令人惊叹的光芒;它朴素却至情至理,超拔形而下的生活,修饰了文字,升华了情感,大大地提升了全书的文学品位! 《父爱如山 母爱如海》,以作者编著的形式,再现了《孝心不能等待》一书的巨大社会反响,深化了《孝心不能等待》对读者的精神震撼力。 当我翻开这本装帧设计考究带有众多珍贵图片的、记录作者海外行踪、文化考察的《掠影VS反思》之后,感受到的又是另外一种激荡。记得二十多年前有一部名曰《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的报告文学,几乎成为对新时期教育危境的一声呐喊!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刻热议。而今,时间进入新世纪,中国教育的问题愈演愈烈,“神圣”不再,这一缕“忧思”却更浓烈,更迫切,牵动着千万志士的心。作者何庆良通过对欧洲职业教育的一次公务考察,不但记述了沿途所见所感,对欧洲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做以掠影式的展示,而且从考察中时时联系中国当下教育的现状,写出了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反思。这样切中时弊又深思熟虑的作品,反映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心声!一个为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制度把脉开方的忧思者的心语! “幽黑的天幕上,一弯如钩的新月,像黑夜里精灵偷觑着大地。明亮的月色退去遥远的星光,让新月显得格外孤寂与清冷。然而,与凄清的月色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散布在英伦岛上的如梦如幻的夜色。”当我饶有兴致地阅读“掠影”篇时,我首先惊喜于作者所谓的写景抒情“闲笔”,这些着墨不多、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点缀在对欧洲历史文化的介绍其间,写景状物,烘托心绪,别具蕴致。作者虽然行色匆匆,但是并非浮光掠影,他对欧洲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领会,对艺术品的感悟鉴赏,足见其修养与积累的厚实、文化积淀的丰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驻足伦敦、爱丁堡、巴黎、法兰克福、慕尼黑等世界名城时,一边感受它们繁复悠久的历史、先进的文化理念,还能够时时联系中国的现实,中西对比之间,找到我们的差距,如此,才不妄考察的目的。巴黎人的环保意识,简朴不失礼仪的大学校长,德国“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的职业教育理念,西方人的民主、平等观念、社会管理经验……都深深地触及了作者的思想,为作者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做了充分的准备。 “反思”篇虽然篇幅不长,却从实实在在的五个层面对当下中国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可以说是对“神圣忧思”的一种延续,是有识之士于新世纪发自内心的真诚呼吁,情真切,意深长。 作者揭示了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现状,其缘由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颠覆了教育的根本,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是难辞其咎的。文章从而呼唤理想化的素质教育走上正轨,最后指出教育体制不改,国运难昌。文中深刻地指出“高考这个主导中国教育的指挥棒形成的巨大权威,异化为一股不可抗拒和制服的魔力”。而多年来形成的至上而下的多方利益链条,又是难于破解的。作者以掌握的大量教育现实、社会实际,层层递进式的进行说理与解读,总结归纳社会乱象,上升至理论层面的论述,显示出逻辑分析、科学论证的行文特点,这与作者多年从事的文字工作习惯密不可分。作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作者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心之处,并非对材料掌握的多寡,而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作为忧国忧民的知识者的强烈呼声,那种打破社会思维定势,呼吁社会变革的精神和意识空前凸显!“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改革并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没有真正敢于向应试教育说‘不’的顶层决策人!这是中国素质教育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实践出真知,正是作者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对祖国人民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有如此真诚的呼唤,如此痛彻的反思!我们多年来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前,正是由于缺乏自我审视、自我创新的能力,更缺乏说真话的勇气,而这一声声深切的呐喊,正如一道闪电劈下一切虚伪,让我们回到本质,回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轻轻合上翻动的书页,从“至情孝道”到“神圣忧思”,我们不难感受到,这其实是对一个精神主体情感轨迹、思想轨迹的复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代儒家知识分子所奉行的人生观,这种积极入世、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一直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在何庆良的作品中,家与国的合一,尽孝与尽忠的不冲突,个体与集体的融合共生,也反映出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创新,还有对以往单向度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校正。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取得二者的和谐双赢,才是新世纪人们努力的方向。对此,作者何庆良更是心有所悟,从个人最真实、最诚挚的情感出发,书写平凡人生,书写高尚人性,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0629/338.html



上一篇:我们的时代最缺的是远见
下一篇:“中华诗词创作学科”建设暨国家重大项目成果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