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华诗词创作学科”建设暨国家重大项目成果(7)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华诗词创作学科”,同样可以借鉴上述思路,将当代创作的诗词用古谱音乐表达出来,进行域外宣讲和交流,从而实现古今打通、海内外打通,真正把中国

华诗词创作学科”,同样可以借鉴上述思路,将当代创作的诗词用古谱音乐表达出来,进行域外宣讲和交流,从而实现古今打通、海内外打通,真正把中国诗歌在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凸显出来。对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学科”“中华诗词创作学院”的筹建、“中华诗词创作与研究中心”的建设及前景,与会专家充满了期待,并表示会大力支持曹辛华教授所从事的学术事业。全球汉诗总公秘书长陈小明先生表示,全球汉诗学会将从以下三方面对“中华诗词创作学院”提供支持。一是组织会内著名诗家和古典文学诗教专家,参加学院诗词受训对象的考级评级业务。二是组织诗词讲师团以合作冠名形式到海内外宣讲,也可作为客座教授到学院授课,为学院提供师资支持。三是充分利用总会海外诗家众多、诗词组织正规、健全的有利条件,为学院提供实用有益的资源,合作开展诗词创作赛事互动以及合作出版刊物或学术杂志,起到“中华诗词创作学院”与海外诗坛及其活跃的诗词创业群交流了解以至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先生表示,中华诗词学会作为全国最大的诗词社团,愿为“中华诗词创作学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具体地说,一是为学院的筹建提供诗词创作辅导老师和师资力量培训。二是吸收创作学院中最优秀的学生参加《中华诗词》杂志社每年举办的以培养年轻诗人为主要任务的青春诗会和以提高诗词爱好者创作水平为基本内容的金秋笔会。三是《中华诗词》杂志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辟专栏用以刊登学院学生作品,以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四是诗词创作学院可以每年推荐最优秀的学生参与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杂志社的全国各地采风创作活动。五是诗词创作学院可以推荐具有一定诗词理论基础的学生参加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年度全国性诗词研讨会。六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中华诗词学会可以邀请创作学院的学生参加各种诗词高端论坛或担负一些课题研究任务,借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诗词中国”总策划包岩先生也表示,“诗词中国”会为“中华诗词创作学院”提供宣传,为诗词爱好者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全力支持“中华诗词创作学科”和“中华诗词创作学院”的建设。上海大学文学院邵炳军教授表示,上海大学文学院将以“中华诗词创作学科”的成立为契机,开设诗词创意写作专业学位,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从事诗词创作,学校也会从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最后,曹辛华教授对与会专家的发言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表示一定不负学界重望,将不断推进民国旧体文学研究的深化,同时将“中华诗词创作学科”建设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0629/339.html



上一篇:至情孝道与神圣忧思——品读何庆良的散文
下一篇:“2016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完美落幕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