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对我国青年人口迁移的影响及(3)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三,如何看待省属高校高等教育跨省招生带来的补贴效果?通过以上的分析的结论可以看到,东部直辖市的地方属高校客观上承担了大量的跨省公共服务

第三,如何看待省属高校高等教育跨省招生带来的补贴效果?通过以上的分析的结论可以看到,东部直辖市的地方属高校客观上承担了大量的跨省公共服务职能,这些地区在生均财政投入上的优势,使得他们虽然并不是生源流入大省,但却为外地提供了更多的财政补贴。那些生均投入不断增长的地区,即使对外地招生名额不变,对外地产生的补贴效果也在不断累积。当然,对外地的补贴与本地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但是,课题组注意到,事实上中央政府对省际间教育公共服务外溢的激励政策不足。那么,地方政府在加大对省属高校财政投入的同时,是否会考虑到通过对外地招生名额的分配事实上造成了对外省的财政补贴,从而减少对本省普通高校的投入,或降低外省学生招生的比例,课题组不得而知。但是,若没有合理的政策对此问题加以重视,恐怕会对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带来无价挫伤。

第四,如何理解并引导中央高校跨省招生计划的投放?引力模型的假设与验证意味着:不同的高校虽然在招生名额投放行为上表现各异,但是在长期的招生实践中,都形成了自身惯例性的固定的招生计划投放模式,这种惯例性的数学表现就是引力模型。在属地招生比例大幅减少之后,虽然高校对不同省份名额分配的数量有所增减,但是分配模式(各省的切块比例)上变化非常小,说明高校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这种惯性有可能消解掉政府对于平衡地区入学机会差距的政策努力。中央政府一直强调通过降低央属高校的属地招生比例来改善各地考生入学机会的差距。但是,事实上,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模式可能是导致各地入学机会差距的内在原因。对高校来说,不论其对外省区分配的招生名额总数是增加还是减少,其分配模式都保持相对固定。那么可以预见,在央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进一步减少之后,原有的入学机会较低的省份不一定能够得到提升,而原有的入学机会较高的省份也不一定会有所降低。从实际数据来看,2006年至2010年,央属80所高校的平均属地招生比例由36%降低到29%,与此同时,各地考生进入央属高校几率的变异系数却由0.557升高到0.568,入学机会的地区差距未有下降 。由此看来,如果政策的目标是平衡各地入学机会差距,单纯依靠减少高校属地招生比例而不对高校对外省招生名额分配做出具体调整的话,这种做法可能是难以奏效的。

第五,为何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在家乡或就学地工作,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与美国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相比,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较差,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若不能通过第一份工作获得就业地的户籍,那么今后获得当地户籍的可能性则更小,这就意味着在收入、再次择业、子女入学等各个方面存在着收益的劣势。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在生源地就业是最为稳妥的选择。即便假设毕业生在各个省份的收益相同,由于他们对生源地和院校地的劳动力市场比较熟悉,并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那么他们在生源地和院校地找到工作的概率就相对较大。加之由于仍能生活在原来的环境中,因此不会发生流动所带来的心理成本,也不会产生额外的交通和通讯等成本。于是,在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毕业生选择在生源地或者院校地就业也就可以理解了。

此外,由于高校不同类型、学历、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有很大差异,也造成就业地选择的不同。重点高校、高学历或紧缺专业的毕业生,因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而面临较小的流动障碍,因此离开生源地到全国范围的劳动力市场择业的可能性更大。而之所以更加倾向于留在院校地就业,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院校地的固有偏好,一些学生在进行就学选择时就考虑过将来毕业时留在此地就业。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特征决定了我国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多集中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直辖市或省会城市,而这些地方也恰恰能为毕业生提供较好的工作机会。对于一般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其人力资本程度相对较低,更容易在地方劳动力市场找寻工作,因此流动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第六,如何理解两地间就学迁移数量与就业迁移数量的强相关关系?一个可能原因是,在四年或更多年的学习后,一些学生熟悉了大学所在的那所城市,并希望毕业后留在那里。此外,一些学生在申请大学时也会考虑大学所在的那所城市,即学生在选择去哪里进行学习时常常也考虑了毕业后工作地的选择。无论如何,这两者的相关性都表明了通过调节招生计划而实现对人口迁移调节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1/0712/900.html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思考评基于大
下一篇:教育学类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探索与实践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