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探析李可染山水画之“师”(2)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的文艺政策积极鼓励文学艺术家深入基层,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体验生活,搜集素材。”“1954 年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在《新观察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的文艺政策积极鼓励文学艺术家深入基层,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体验生活,搜集素材。”“1954 年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在《新观察》得到一百元的支助,决定到外地沿途旅行写生。……回来之后,在北海公园悦心殿举办三人水墨写生画展。”[3]邵大箴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了李可染1954年第一次写生之旅。在这次写生之旅开始时,李可染请人刻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印章,表达了自己在写生中重视意境并最终革新中国画的伟大抱负。写生于他是一次静心苦行,唯有反复练习,狠狠地抓住景物特征意境并与情感交融,才能画出满意之画。1956年李可染再次出游写生,在途中悟出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的方法体会。隔年李可染去德国考察访问,完成多幅写生创作图。1959年他到桂林写生,画出了漓江山水气象并一直绘画此题材,至1984年创作出《漓江山水天下无》这一将雄壮奇崛的祖国河山气概与柔和朦胧的南方意象巧妙结合的佳作。从江浙皖到江浙川陕,再到访德,最后是桂林阳朔,李可染连续四年的写生探索完成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李可染的写生创作对比前人借笔墨形式画胸中丘壑的山水画来说,进一步深入自然,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对景写生。他从来不是直接将古人笔墨和丘壑搬前挪后,也不是在传统山水画的章法布局中堆砌笔墨,而是在师造化中引入西式写生手段,借鉴西方风景画的透视、光色,探索中西合璧后的现代山水画的图式与语言。李可染以写生去突破,以“造化为师”追求意境的举措也引起了20世纪中叶以来的写生热潮。

老舍曾在1944年看完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之后写了评论,其中建议李可染要将意境拓新,“凭可染兄的天才与功力,假若他肯试验‘新诗',我相信他必定会赶过望云去的”。1959年李可染终于悟出将“新诗入画”在写生中创造新意境,他选择毛泽东诗词作为其“诗意化”意境的载体创作出《六盘山》,这与当时的政治需求有关,也和毛泽东诗词的恢宏大气磅礴之气概与李可染想要“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决心,以及他倾向于整体山河的现代意象审美有关。李可染最为人称道的“万山红遍”系列作品从体现原文转变为追求意境上的技法与情趣变化,而后的漓江和井冈山写生可以看作“毛泽东诗意画”与“师造化”融会在一起的新境界绘画。这种“新诗入画”目的在于追求有现代意象和祖国河山的磅礴之气,同一时代如傅抱石、关山月等人也进行了类似的“毛泽东诗意画”这类政治形态较强的绘画,对新气象新境界山水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李可染对古法写生的态度是坚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打出来,主张从传统内部开拓创新。在变革山水画的探索中,他通过合理借鉴西方绘画如光影明暗、透视比例、素描水彩等表现方法,将中国传统笔墨皴法和山水布局与之相融,目的是为祖国山川立传。李可染从全新的时代面貌和社会气息出发,创造出一种“深秀瑾密”的现代山水意境[4]。他拓展了山水画的审美意蕴,摆脱了含道映物的传统山水画中所营造出的玄之又玄、物我两分的“天人合一”境界,转向了追求真山水真感觉的自然美和艺术典型。李可染完成了中国与西方、写实与写意、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的深层结合,实现了山水画的现代化转型,并影响了一大批山水画家,促进了山水画的新发展。

二、造化为师,新诗入画

关键词:李可染;革新;“师传统”;“师造化”;“师社会”

優秀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必然存有超越前人和超越自己的理想信念,目的在于创作出艺术典型。这离不开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文学修养、艺术技法、生活阅历等积累,是艺术家将自我的艺术心理定势不断锤炼和优化的结果。李可染相信“东方既白”,古人笔墨丘壑是从观察自然总结规律得来的,所以他通过写生的方式观察祖国河山,结合时代新气象走上了山水画创新之路。

李可染出生于江苏徐州的普通家庭,双亲皆是不识字的贫民,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忽略对李可染的教育,7岁时他便进入私塾学习。李可染耳闻目染于父母用艰辛劳动来养活家中老小的乐观生活精神,他在给学生上课时经常回忆父亲常常给他讲同一个故事,但往往從故事中间截断讲起,使他总是又有新鲜的感受。少年贫困的家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使他性格中带有最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谦虚坚毅、真诚待人的优良品格,这些品格也促使李可染能够静下心来学师探道。根据孙美兰记载,李可染回忆在他幼年时便酷爱戏曲人物并尝试绘制,他的童年接触最多的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精神为根基,这对李可染注重民族精神和简朴画风有一定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zonghexinwen/2022/0704/1167.html



上一篇:第二届昌化江东坡峻灵王文化论坛 暨第四届苏学
下一篇:教育学家石中英:“唯分数论”大大影响青少年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