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从综合实践活动看创客教育的前景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浙江省温州市享受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国内知名教育创客,南师大客座研究员。2005年,著名教育专家石鸥教

浙江省温州市享受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国内知名教育创客,南师大客座研究员。 2005年,著名教育专家石鸥教授在他的文章《从课程改革目标看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9期)中写道: 课程改革的一道亮光——综合实践活动,在沉寂的天空闪耀。它的实施,从理论到实践,都被看作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点。4年来的探索和尝试,既初步展示出它蕴含的内在价值,又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兴趣。 11年后,当我翻开这篇文章,还是能够感受到石鸥先生在文字中传递的激情。但是,在这课程改革的11年间,“这道亮光”究竟引基础教育走向亮堂的白昼,还是缩为如豆烛火,稍微风吹草动就灭?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按照一位教研员的说法,目前综合实践活动不过是一门福利课。校长为了照顾某些老师,就安排几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随便上上,不用备课又没有任何压力。市、县级的教育局,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员一般是兼职的,专职的教师也屈指可数,一般是原来的小学劳技教师转过来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从不会认为自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 为此,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创客教育的未来。现在创客教育成为热词,大家都不想落伍,也趁机报个“方案”,让教育局划拨一些资金。谁都知道,我们定义的创客教育区别于传统的科技创新辅导,希望从培养精英到普及全体,那必须要正儿八经地进入课堂。好,问题来了:如果创客教育要真正进入学校课堂,其课时来自哪里? 不用做复杂的分析,创客教育能动用的课时无非来自校本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谁也动不了语数外之类和考试(尤其是高考)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奶酪,何况,“造物”本来就最具综合和实践两大特征。那么,我们还是面对现实:综合实践活动在教育部红头文件的保护下尚且沦落成“福利课”的下场,创客教育不过一个热词,凭什么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等风口一过,能否生存下来都很难说。有校长朋友给我伸出三个指头。我说:“最多三年?”他笑而不语。 以上的担忧似乎过于悲观了,但真的很现实。我想,做创客教育和关注创客教育的这批“教育创客”,教育者也好,厂商、媒体也好,都应该认真考虑创客教育的未来发展,抱团取暖,而不是各行其道。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不将综合实践活动和创客教育结合起来整体规划,仅仅靠着比赛来推动,那前途是渺茫的。如果厂商仅仅抱着“捞点好处再说”的想法,对创客教育的伤害更大。 还是回到石鸥先生的文章,他在结尾处写道:“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倡导和呼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说,最终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读到此处,不觉茫然。十年后,读我这段文字的朋友,会不会有同样的感伤?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0714/364.html



上一篇:陈春红:做好当下,心系未来
下一篇:陈金香:价值观教育应谋求自在生命与自为生命和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