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童立梅:来自远山的班主任“妈妈”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童立梅与孩子们探讨学习人物简介:童立梅,籍贯重庆渝北,大专学历,重庆市华蓥中学教师,渝北区人大代表。个人荣誉:2005年获渝北区“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其所带初2006级

童立梅与孩子们探讨学习 人物简介: 童立梅,籍贯重庆渝北,大专学历,重庆市华蓥中学教师,渝北区人大代表。 个人荣誉: 2005年获渝北区“优秀教师”称号; 2006年,其所带初2006级3班获“重庆市先进班集体”称号; 2007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渝北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表彰; 2009年获渝北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 2010年获市政府“感动重庆十佳教师”称号,获渝北区“优秀女教师”称号;获选渝北区“学生最喜爱的十个好老师”; 2011年渝北区首届劳动模范评选中获“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2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优秀班主任。 2012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评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 童立梅从教已有三十二个年头,昔日穿着连衣裙、绑着麻花辫、灿烂微笑的小姑娘如今年近五旬,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播散在了山区,现在则是华蓥中学初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她不好意思地解释:“初三正好是升学阶段,所以教学任务比较重,时间也比较紧。”难得间隙,她回忆多年来的教学之路,倾听之下,却似曾相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桥段如同童立梅的真实写照:为了劝返流失生,童立梅放学后家访钻山沟、进农家;曾在家访途中摔断了腿仍不离不弃,制作了一双船行鞋绑在膝盖上,跪行在崎岖的山路上继续她艰难的劝学历程,保证班里的学生一个都没少……艰苦行学之路上有太多故事,童立梅回忆时笑说:“很多都记不太清啦!”她19岁登上村校讲台,扎根山区教育事业,是重庆市“感动重庆十佳教师”,也是重庆市第四届劳动模范。童立梅连续当了32年的班主任,成为班里留守儿童、孤残儿童们的“妈妈”;她把自己的家打造成温暖的“爱心家庭”,让贫困、迷途的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重返校园。于童立梅,授教之责基于育人之人,育人先育心,心向阳而盛开,叶茂枝也繁盛。 劝学之路:一个都不能少 1983年冬天,刚从中师毕业的童立梅被分配到原江北县最偏远的山区大湾乡中学任教,那时的她满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但刚刚接手班主任后,童立梅就有些受打击,她发现,这份工作比想象中的艰难,山区的贫瘠、生活的艰苦和办学条件的落后,使学校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流失严重,班里接近一半的学生已经辍学回家。“初中都没毕业,他们未来的路太难走了。”童立梅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孩子们劝回校园。 有一年,山里收成不好,青黄不接,家家都陷入了窘境,学生们更是没了上学的兴趣和读书的斗志,每个月都有几个学生从课堂上“消失”。为劝返流失学生,童立梅决定一户户的去家访、去劝导。 山路十八弯。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高度近视的她在泥泞曲折的山路上重重地摔了一跤, “我只记得那年冬天好冷,11月就已经是北风呼啸了,我在劝学的路上不知道摔倒过多少次。”童立梅说,因为天雨路滑,她从山间小道上摔倒掉到了河里,腿划了条长长的口子。鲜血顺着裤管流到了河里,顺河而下,画出长长的一道弧线。在这萧瑟的冬天里,这道弧线显得别样的鲜艳。她想把腿提起来,可是怎么也办不到,一动就是钻心的疼。 她想大声喊叫,希望能找到一个人来帮帮自己。可环顾四周,与她相伴的除了冰冷的河水、已经落光叶的孤树和光秃秃的山坡,找不到一个活物。她定了定神,使尽所有的力气,终于翻到了河边泥泞的小道上。也许用劲太猛,这一翻,把眼镜给弄掉了。视野里,白茫茫的一片。顾不得眼镜,更顾不上干净,她背靠小道一边的斜坡躺了下来,眼眶已经开始变得晶莹。“不能拖,一定要尽快见到流失的学生!”童立梅调整好低落的心情,时间流逝,伤口的疼痛已经变得麻木,她翻了个身,摸到了刚才掉了的眼镜,赶紧带上。眼镜上已满是污泥,她只能顺着没被沾上污泥的缝隙看到些周围的状况。她定了定神,看了看前面的路,目的地已经不远!她以手代脚开始了艰难的爬行…… 身后深浅不一的泥水路被她的身躯抹得平坦……这一幕幕,最终打动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心,“有这样的老师,还教不出好孩子吗。”两个月后,学生全部返回校园,教室座无虚席。在其真情、真爱的感召下,她顺利地劝返了所有流失学生。 “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童立梅信守了32年,她劝返的流失生近300名。 创“爱心家庭”:治愈受伤的心 山区的贫困,让不少家庭的青壮年选择进城打工维持生计。但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不少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数量。由于长期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家长监管,这些孩子们开始在学校打架斗殴、与老师斗嘴,以此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 在童立梅的班级里有个学生,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养成了小偷小摸、沉溺网络的恶习。她既怒又悲:“我要给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她做出了一个“自私”的决定:将家里挤出房间,让学生们住进来。就这样,童立梅在家中建立起了收留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爱心家庭”,像自家孩子一样地去培养。 2008年,童立梅分到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学校集资房。“房子比原来宽了,就可以收留更多的学生了!”这是她的第一反应,难掩兴奋之情。 童立梅家里的最大房间,永远给学生留着。一届一届的学生走了又来,房间从来没空过,家里的浴室也成了学生的公共澡堂。童立梅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叫孩子们起床早读、吃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她全包了,像“保姆”一样陪伴着这些孩子成长。 2011年3月,初春,一场大雪让这个偏远山区“哆嗦”起来。“来,大家快来领衣服!”童立梅抱着一大捆衣服走进教室。瞬间,衣服被一抢而空。由于华蓥中学有很多学生都是住校生,来不及回家拿衣服,而童立梅就像是雪中送炭一样温暖着每一个学生。大家不禁好奇:“童老师从哪里一下子弄来这么多衣服?”原来,在童立梅家里有两个高高的大衣柜,里面装满了适合学生穿的各个季节的衣服。“这都是我这么多年来收集来的,每一件都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童立梅说,“这些衣服一方面可以送给那些困难的学生;另一方面,天气变冷时,就拿给学生暂避风寒。”让童立梅欣慰的是,从她家里走出去的孩子们,如今都已成家立业。 茨竹镇上的很多居民发现,近几年,童立梅的家里经常可以看见一对老夫妇。 这对老夫妇是茨竹镇人,由于从小没有孩子,他们收养了一个小女孩,细心呵护,10多年后,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大学毕业后也分配到茨竹华蓥山中学,成了童立梅的同事。 对这老两口来说,养女有出息,自己老有所依,生活应该是平静而安逸的。然而,这样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几年后,由于养女遭遇生活变故,辞职一走了之,没了音讯。 两位70多岁的老人将所有的爱寄托于子女,而养女离去,却让老两口手足无措。看到两位老人生活陷入困境,童立梅决定每月从自己工资里拿出1500元帮助老人安度晚年。 “我们无亲无故,怎么能要你的钱。”从那以后,善良的老人常常到童立梅家里,看看有什么自己能够帮上忙的地方,两家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处得如亲人一般。 童立梅用一份善良、一颗安心,温暖了两个饕餮老人的晚年。 教学上的改革创新:努力和善思多次获奖 童立梅在学校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下,除了原本任教的4个班初二政治以及一个班班主任和本年级的年级主任外,还兼任了2个班历史教学。她凭借32年的教学经验,在综合学习龚雄飞教授和其他专家的先进理论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本年级开展教学改革,并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调查研究,决定将此项活动命名为“三课五环”教学改革,由教科处牵头全校推广,童立梅也因此被评为学校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同时她还致力于年轻教师的培养,所辅导的年轻教师在渝北区教育教学各项比赛中数次获奖,她也因此数次荣获优秀辅导奖。 2011年3月,童立梅作为参赛队员跟随学校代表团参加区运动会。在会上,偶然听到区教委领导布置其他学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中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因为时间太过仓促,各学校皆倍感任务艰巨。童立梅立即和李忠志校长一起找到了区教委相关领导,拍着胸脯说:“交给我们学校吧!我一定完成任务。”在没有任何跳绳基础和经验的条件下,童立梅回到学校立即组织学生开始了艰苦的训练。 2011年6月,她领导年级所选拔出的优秀学生,代表重庆市参加在本市举行的“2011年全国中小学生阳光体育展示活动”,在18个省市代表队中,勇夺花样跳绳、双摇、登山三个项目的一等奖;同年8月,年级跳绳队又分别参加了青岛举行的“2011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节”和在成都举行的“2011年中国双流跳绳公开赛”,共揽获单双摇跳绳一等奖和8字跳绳第一名等十余奖项。 32年从教史,童立梅有太多让人温暖的故事,一一赘述时突然发现无从下笔,作为教师,她兢兢业业完成了育人的使命,作为“妈妈”,她育护了所有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如今传颂和赞美教师之词洋溢难表,但在传递人性光辉上却是乏善可陈,多有“春蝉”如童立梅,无私精神甚过职业的崇高,“我用我的人格向党和人民保证,我一定要在山区当一辈子老师,在山区教一辈子书,在山区当一辈子班主任!”这是童立梅走上讲台第一天许下的誓言。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0731/376.html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全球教育创新 ——“第三
下一篇:素质教育就是适度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