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问题青少年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评《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我国问题青少年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多从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等单一学科入手,既有科学性又有局限性。例如,过分夸大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作用,便

在我国问题青少年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多从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等单一学科入手,既有科学性又有局限性。例如,过分夸大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作用,便会忽视问题青少年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所应承担的责任。从一门学科的视角考察问题青少年,只能找到一方面原因、一部分对策。人是最为复杂的研究对象,只有将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毕宪顺教授出版的《多学科视角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方面认真探索的清新。因为该书从多学科的视角,深化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对于问题青少年研究对象,是一项全方位、多角度的“体检”。

多学科视角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在有关学科理论基础上,聚焦当下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突破单一学科的知识边界和学科壁垒,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探索问题青少年的发生机理和机制,提出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对策建议,对于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需从多学科观点出发,整合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资源,通过多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全方位、多视角探讨问题青少年的生成机制,研究当前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中存在的理论困惑,探索不同类型问题青少年的干预模式,创新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理论成果,为有效预防问题青少年的出现、增强问题青少年的矫正效果、帮扶问题青少年回归社会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多学科视角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不仅是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积累和整合,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等,只要能够帮助我们破解问题青少年密码,都可以拿到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中来。例如,目前,对有心理障碍青少年的干预更多地依托心理咨询机构的治疗;对行为失范青少年的矫正与管理大多依赖于学校的日常教育;对犯罪青少年的转化较多依靠司法部门的惩戒。部门分离的管理模式、单一化的转化方式,既难以有效地降低问题青少年的发生率,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青少年的转化问题。针对问题青少年特殊人群的形成与表现、特点与规律、预防与转化,急需创新研究理念与管理模式,这一切都依赖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纵览全书,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值得鉴于读者:其一,该著作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研究,齐头并进,各自成章。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科视角,看法不同;同一学科,不同的问题,内容也不同。各章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选取青少年诸多问题的一种,或总体谈,或具体讲。这为我们研究问题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深化理解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本质属性,具有较大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其二,提出要直面“问题青少年”概念的观点,值得重视。以往的问题青少年研究,多从“外围”寻找影响因素,而忽视问题青少年的主观性。该著作提出要研究问题青少年,首先要看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挖掘问题青少年的自我矫正潜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措施。其三,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如道德思维、关怀理论、大数据等不少视角值得进一步探讨。第四,适读人群广泛,只要关心青少年成长,无论曾在哪个学科领域,是否教学、科研或司法工作人员,都可以找到思想共鸣和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该书既为教育矫正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创新性思考,又为实践工作者提升宝贵经验提供了指导,是国内问题青少年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可贵探索。另外,如能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尝试提出中国特色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科学矫正模型,则更加珍贵,亦是我们所期盼的。

在我国问题青少年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多从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等单一学科入手,既有科学性又有局限性。例如,过分夸大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作用,便会忽视问题青少年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所应承担的责任。从一门学科的视角考察问题青少年,只能找到一方面原因、一部分对策。人是最为复杂的研究对象,只有将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毕宪顺教授出版的《多学科视角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方面认真探索的清新。因为该书从多学科的视角,深化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对于问题青少年研究对象,是一项全方位、多角度的“体检”。多学科视角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在有关学科理论基础上,聚焦当下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突破单一学科的知识边界和学科壁垒,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探索问题青少年的发生机理和机制,提出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对策建议,对于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需从多学科观点出发,整合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资源,通过多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全方位、多视角探讨问题青少年的生成机制,研究当前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中存在的理论困惑,探索不同类型问题青少年的干预模式,创新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理论成果,为有效预防问题青少年的出现、增强问题青少年的矫正效果、帮扶问题青少年回归社会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多学科视角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不仅是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积累和整合,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等,只要能够帮助我们破解问题青少年密码,都可以拿到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中来。例如,目前,对有心理障碍青少年的干预更多地依托心理咨询机构的治疗;对行为失范青少年的矫正与管理大多依赖于学校的日常教育;对犯罪青少年的转化较多依靠司法部门的惩戒。部门分离的管理模式、单一化的转化方式,既难以有效地降低问题青少年的发生率,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青少年的转化问题。针对问题青少年特殊人群的形成与表现、特点与规律、预防与转化,急需创新研究理念与管理模式,这一切都依赖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纵览全书,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值得鉴于读者:其一,该著作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研究,齐头并进,各自成章。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科视角,看法不同;同一学科,不同的问题,内容也不同。各章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选取青少年诸多问题的一种,或总体谈,或具体讲。这为我们研究问题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深化理解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本质属性,具有较大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其二,提出要直面“问题青少年”概念的观点,值得重视。以往的问题青少年研究,多从“外围”寻找影响因素,而忽视问题青少年的主观性。该著作提出要研究问题青少年,首先要看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挖掘问题青少年的自我矫正潜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措施。其三,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如道德思维、关怀理论、大数据等不少视角值得进一步探讨。第四,适读人群广泛,只要关心青少年成长,无论曾在哪个学科领域,是否教学、科研或司法工作人员,都可以找到思想共鸣和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该书既为教育矫正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创新性思考,又为实践工作者提升宝贵经验提供了指导,是国内问题青少年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可贵探索。另外,如能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尝试提出中国特色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科学矫正模型,则更加珍贵,亦是我们所期盼的。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1019/433.html



上一篇:调好“五味”提高党课质量
下一篇: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sup>*</sup>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