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音乐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学科建设刍议①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①本文为2010年度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项目“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GzjpDG10)的研究成果。音乐教育是与人的成长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对音乐教育的研究是一门涉及范

①本文为2010年度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项目“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GzjpDG10)的研究成果。 音乐教育是与人的成长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对音乐教育的研究是一门涉及范围广阔的“显学”。大多数学者认为,音乐教育是介于教育学与音乐学之间、且具有共同关注对象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学校音乐教育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的理论。综观目前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偏重于具体音乐教学实践,为此,本文试图从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入手,通过对音乐教育观念的产生、发展以及变革的梳理与分析,以期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经验。 一、西方音乐教育历史概述 在西方音乐文化中,古希腊人非常重视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是儿童所必须学习的内容。柏拉图高度重视音乐的力量,将其比喻为形成性格和灵魂的核心;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好的音乐能愈合人类心灵的创伤,因而,音乐具有道德伦理作用。 冯效刚(1955- ),男,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音乐、钢琴艺术史。 1.国民(普通)教育观 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里,音乐在教会监督下的修道院和教堂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的参与,增加了越来越多对于音乐教育问题的讨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逐步形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②约翰·阿莫斯·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亦拼写为:Johann Amos Comenius;1592年3月28日-1670年11月15日)捷克老师,教育家,哲学家和作家。首先提出“国民教育观”。夸美纽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提出“平等教育”、“终生教育”的理念,支持贫困儿童和妇女接受教育,因而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之父”。《大教学论》(1632年)是他的代表作,作品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各种教育问题,是西方早期的一部关注教育问题的鸿篇巨著。 受夸美纽斯教学思想的影响,音乐教育得到了更多教育家的重视,赖厄③安德烈亚斯·赖厄(Andreas Reyher,1601年5月4日-1673年4月2日),德国教育家。是其中重要的一位。赖厄系统研究了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针对当时音乐教学的现实提出,学校必须将音乐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所有学生均需学唱“圣歌”,音乐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才能,不具备者就没有承担教育者的资格。 18世纪,出生于日内瓦的法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和作曲家卢梭致力于音乐教育改革,他将“自然教育观”融入音乐教育中。在《爱弥儿》(副标题:或论教育)中他提出,音乐教育者应深入儿童灵魂,选择符合儿童精神气质的曲调和歌曲,只有这样才能与其心理状态相吻合。 德国教育家巴塞多夫①约翰·伯恩哈德·巴塞多夫(Johann Bernhard Basedow,1724年9月11日 - 1790年7月25日)是德国神学家,教育改革者,教师和作家和慈善家。受到卢梭教育思想的强烈影响,在他创立的教学体系中,他提出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建议并建立了一套教学的常用方法,甚至提出建立一个使教师具备教学资格的学院。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征求新教材自愿编撰者,这部旨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材中,囊括了从音乐基础教育课到审美教育的全部领域。 18世纪下半叶,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者裴斯泰洛齐②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年1月12日 - 1827年2月17日)是瑞士教育家,他提出教育应成为所有人财富的理论主张,他倡导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好的。倡导新的教育主张,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用头脑(思考)、手(操作)和心(感觉)学习,首次提出通过感官参与实现教育目的,使教育理论研究进入心理学时代。在卢梭教育思想和裴斯泰洛齐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德国首先出现了将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趋势。 2.体系教育学的形成 赫尔巴特③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德国哲学、教育学、数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德国一位在诸多领域均卓有贡献的思想家,他16岁开始研究康德的思想,对黑格尔的思想也非常崇敬,在音乐和文学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才能。然而他最有影响的论述是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他是西方近代第一个将教育活动归纳为学科,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学者。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特别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注重学生可塑性的教育基本理念,使他享有“教育学之父”的美誉。 在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德国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内格里④H.G.内格里(,1773年-1836年),瑞士教育家。和福禄贝尔等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观念应用于普通音乐教育实践中。内格里音乐教育观的着眼点在于育人,对德国儿童音乐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福禄贝尔⑤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培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1782年4月21日 - 1852年6月21日)。则认为:对所有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自然发展,不是成为什么艺术家。他在音乐教学中强调歌唱,重视游戏性教学,想让孩子们能从中感受到真正的艺术魅力。作曲家约翰·亚当·希勒于1771年创立了一所歌唱学校,鼓励对妇女进行音乐教育;四年后,他又在莱比锡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学校,旨在培训唱歌和乐器演奏方面的年轻音乐家,他推动了18世纪器乐教学法的出现。 到了19世纪,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对西方社会影响相当大的独立学科,这时,作为音乐教育学另一母系统的音乐学于19世纪下半叶诞生了。 3.体系音乐学的影响 1863年,德国音乐史学家克里赞德尔主编的《音乐学季刊》问世,被视为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1885年,奥地利音乐家阿德勒对音乐学的学科进行了系统界定;此后,德国音乐史学家施皮塔以其对历史批评的强大影响力标志着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 音乐学是一门研究与音乐相关现象的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它对音乐构成的很多问题提出“诘问”,自然也包括音乐的教育和功能。这就使音乐学与教育学产生了“联姻”,形成了音乐教育学的学科雏形。 在阿德勒的音乐教育学中,内容主要涉及各种音乐(作曲和演奏等)教授方法的概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音乐的分科教学上,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引入了科学观念。从内容上看,阿德勒的音乐教育观源于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但不是简单地用教育学原理解释和说明音乐教育现象,更不是将教育手段简单地运用到音乐教学过程中;而是在全面的整体科学基础上分析、揭示音乐教育规律,界定音乐美感教育与其它学科教学共同适用的所有教育理论和方法,从而具有新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0世纪初的音乐教育,除了唱歌和乐器演奏培训等音乐实践技能教学外,“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已经变得非常重要,思考音乐、理解音乐成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德国社会学家和音乐学家西奥多·W.阿多诺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养。西奥多·威廉⑥特奥多尔·威廉(Theodor Wilhelm,1906年5月16日-2005年11月11日)1959年到1972年为基尔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在《学习的理论》这部著作中,揭示了一个面向(自然)科学的新音乐教育观,他的观点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且为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与其他人文学科同等的合法地位提出了明确的理由。 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卡尔·奥尔夫(Carl Orffs)的基于创意的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认为,人与他的能力、技能和潜力应是音乐教育关注的焦点,音乐从来都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在运动中与舞蹈和语言连接的一种音乐……因此,创作过程在艺术活动中具有核心意义。 二、当代西方音乐教育的观念和学科形态 综上所述,西方音乐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历程:首先是对“教之法”的关注,其次是对“教之学”的研究,研究成果的积累使音乐教育从18世纪下半叶起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理论基础的学科。“教育之学”和“音乐之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交汇融通催生了具有学科意义的音乐教育学及其两个分支:属于音乐教学实践的音乐教学法方向和属于理论研究的音乐教育学方向。 音乐教学实践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均在其中,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等。学校教育一般又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一般也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前者是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为目标,后者的教育目标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创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条件和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应该教什么,通过什么手段和媒介达到教学的目的便成了音乐教学法研究的基本问题。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又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教育学把音乐教育看作一个研究领域,它以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目的,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同时,音乐教育学又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效果的学科,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之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受到接受美学影响后,西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观念大致定型。今天,普遍认同的音乐教育观念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的感化作用,使学生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成长为拥有良好品性、独立人格、具有创造力的人。仅仅提高音乐专业技能(作曲、演唱-演奏)在各国均不再被认为是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应追求的目的。通过对音乐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分析其在人的整体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由此出发对音乐课程教学、教材、教法的讨论和分析,并从音乐活动与人的行为、文化传承等角度研究问题,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音乐与学校中其他教育的关系等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 毫无疑义,中国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最早开展音乐教育的古国之一,19世纪末,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在西方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下展开。在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领域,蔡元培、陶行知等先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府曾颁布了一系列“音乐课程标准”,反映了当时中国音乐教学法的研究水平。在此期间,一些中国音乐教育家相继推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专著,这些著作结合中国音乐教育实际,介绍了一些国外音乐教学研究理论和教学方法,其贡献不可抹杀。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总体上处于偏重教学经验或信息的介绍,研究领域和视野还较为狭窄。近十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空前活跃,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若要得到健康的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上来认识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这一学科的建设。其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决定了未来音乐教师的水平,也就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的质量和国家音乐文化艺术水准的提升。因此,积极借鉴西方音乐教育学科发展中的一切合理理念和有益经验,把建设科学完善的音乐教育学科体系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来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笔者认为: 1.重新审视与提升音乐教师教育的学科“地位”十分必要。在新修订的学科(“艺术学”由原属“文学”的“一级学科”上升为“门类学科”)目录中,将“教师教育”作为“音乐学”(“音乐舞蹈学”的二级学科)之下的“专业方向”,这样的“安排”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 据粗略统计,全国开设“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高校约有450所,其中开设“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有36所,开设“音乐表演专业”的有186所,而几乎全部院校都开设了“音乐学专业”,但实际上除了部分高校开设的是作为二级学科的理论性的“音乐学”外,绝大部分开设的“音乐学”其实是其中的教师教育方向。因此,在“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内,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方向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拥有数量最大的音乐在校生规模和最重要的音乐毕业生就业市场,其学科重要性与它作为二级学科下一个方向的地位已极不相称。 此外,教师教育专业与作为二级学科的理论性的“音乐学”专业差异性明显,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较大的不同。在新一轮对各学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制订过程中,把适合于二级学科“音乐学”的质量标准套到教师教育方向上,实在是勉为其难,只能“削足适履”。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建议将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调整为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和音乐学平行的音乐类二级学科,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确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理念和质量标准,并下设“实践型”和“研究型”方向。 2.鉴于“高考指挥棒”的力量依然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缓慢,9年制义务教育中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的质和量仍非刚性要求,中小学生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政策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彰显其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潜在作用。 3.部分办学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1)教学观念滞后,课程老化,教学内容等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未作更新;(2)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的院校在本世纪初大扩招中将该专业仓促上马,课程结构中仍以音乐表演课程为主,重“舞台”轻“讲台”的趋向明显,仿佛音乐教师教育就是水平较低的第二音乐表演专业。为此,办学单位应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要像营养师般精心提供,科学配置其知识养分: (1)科学确定课程体系中音乐类课程与非音乐类课程的比例,在音乐类课程中科学确定技能类课程与非技能类课程的比例,同时科学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2)充分利用学分制平台,建立起限选类的课程群,如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群,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群等供选修。虽然国内的教育体制中有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等专门学校,但已经不是各按分工,计划分配的时代,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课程设置完全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和开放; (3)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院系应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积极开设艺术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 (4)加强各类音乐教学法的科研并将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和课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是以教学能力的培养为首要目标,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 目前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证明:相较于音乐对增加学生智能所具有的一些积极影响,音乐教育在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团队技能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功效。这些均成为音乐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实力,我们更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关注音乐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断推进音乐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1227/520.html



上一篇: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54
下一篇: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管窥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