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教育学刊》栏目设[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数据库[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收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征稿要[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刊物宗[06/29]
探析李可染山水画之“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们追溯李可染的艺术历程,从中深切感受到他“从传统中谈创新”和“师众家”的学习方式,也敬佩李可染“做一辈子基本功”和“天天做总结”的学习毅力。李可染提出的“可贵者
我们追溯李可染的艺术历程,从中深切感受到他“从传统中谈创新”和“师众家”的学习方式,也敬佩李可染“做一辈子基本功”和“天天做总结”的学习毅力。李可染提出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中那大无畏改革中国画的意志力、呼喊的“为祖国河山立传”和坚信的“东方既白”决心等都为20世纪中叶后画坛中革新中国画的学人们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对于今日的我们仍然具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采一炼十,学无止境
1979年,李可染在《谈学山水画》一文中总结自己的艺术修行:“做一辈子基本功”和“天天做总结”[5]。他称呼自己为“白发学童”,勤学苦练贯穿他艺术生涯始终。李可染常用“孺子牛”“学不辍”“白发学童”自勉,并将其刻在印章上。在李可染看来,“做一辈子基本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素养要求,它包含造型能力、专业技法和材料性能三种基本能力。学者需要集中力量逐一突破、层层递进,将艺术的基本功打牢固。盲目练习基本功对学者提高艺术修养来说效果会事倍功半,需要学者“天天做总结”。他勉励学生有“深于思,精于勤”的治学方式,清楚知道自己的缺陷和特长。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学者应当求学广,不耻下问,在学习和实践中取长补短,形成个人艺术风貌。李可染将自己的治学理念归纳为“实者慧”三字,他认为好的艺术家必须是学而知之,只有勤奋踏实地长期从事艺术实践,孜孜不倦地学习苦练,才能在作品中创造意境,从事艺术必须“老实”。
20世纪50年代是李可染山水画面貌大改变的重要转折期,当时任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李可染已经具备传统绘画的扎实功底,但同时也看到了文人画与时代风尚的矛盾。李可染认为只有到社会自然中切实感受,同时恢复古人“师造化”的传统,才能弥补晚清以来绘画中一味求古的缺陷。从20世纪50年代起,李可染一生经历6次写生旅程,其中早期1954年、1956年、1957年、1959年连续的四次写生奠定了李可染“造化为师、新诗入画”的“李家山水”主基调。
13岁时,李可染正式拜师钱食芝开始学画。关于他拜师学艺的早期艺术历程,郎绍君认为这是李可染山水画的“钻研传统期”:“李可染13岁始学山水,启蒙老师钱食芝是学王石谷一派的。16岁后,曾入上海美专师范科,学中西画;22至24岁入杭州艺专学油画与素描,并自修中国画。其后,曾教书、参加抗日工作,作宣传画。到1942年,才集中精力钻研中国画,大量画水墨人物,山水和牛,兼作素描、水彩。1947年,投师齐白石、黄宾虹。”[1]郎绍君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李可染早中期“师众家”的求学经历,指出主要对李可染山水画有重大影响的是钱食芝、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四位老师。四位老师在对学画的态度上都肯定了学画应当先“师传统”,传统是创造的根基。钱食芝给予李可染传统技法学习,其他三位老师都在传统中创新的某方面给予李可染山水画变革力量。齐白石在“硬断”笔法、仔细观摩对象、画面鲜活简朴等方面影响了李可染山水创作的对镜写生观念和笔法功力。黄宾虹对于笔墨造诣颇深,提出“五笔七墨”并创造了具有浑厚华滋意境的山水画。李可染跟随黄宾虹学习笔墨与意境,逐渐形成“黑亮厚润”“雄博深邃”的画面。
四、结语
作为20世纪中叶山水画转型时期成就最为突出的绘画大师之一,李可染(1907—1989年)一直是学界研究20世纪中国山水画新发展的热门对象。笔者发现学界对李可染目前的研究常聚焦在其生平、教学思想、苦行写生、绘画本体(笔法、墨法、构图、意境)等方面,但对于李可染的学习观少有研究。笔者以学者孙美兰的著作《李可染研究》和李可染的《谈学山水画》为重要参考资料,梳理李可染山水画之“师”,探求20世纪“李家山水”能够引领中国画面貌变革的重要原因,以期对当下想要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学人有所启示。
从1960年起,李可染开始在画室将之前的写生草稿与意境融合加工,进行主客观相融合的艺术再创造。这个过程他形容为“采一炼十”,将艺术创作比喻成采矿炼铁。“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和思想的根源,但它不是艺术。它是原料,是带着杂质的矿石,没有它,炼不出精钢来,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人将永远发掘不完。”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冶炼工人双重的艰辛和勤奋,在艺术创造中自然形成艺术的审美对象,和人的审美情感相融合,才能创作出审美作品。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与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画家自身对自然美的发掘和发挥,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与体验。艺术创作绝不是对客观景物的简单再现,要想提炼现实事物的美必须结合人的情感思想,必须经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意匠,最终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和理想化的典型形象共同物化在载体上,使人可以真切感受,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为艺术家们所创造出的能“卧游”的可游可居之境。山水画中意境的创造绝非易事,李可染在继承传统山水画畅神的功能上,更表露出新时代下祖国河山的新气象,这依靠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艺术实践。“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这是李可染教导学生时对自己的形容。艺术创造是困难的,任何从事艺术的人都需要长期的自我打磨。李可染从古代圣贤和齐黄二师那里学到了苦行探艺的治学精神,用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阐释了“苦学派”的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zonghexinwen/2022/0704/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