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探析李可染山水画之“师”(3)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上是从李可染的少年家境与师承谈“师传统”“师众家”,以此借古开今,洋为中用,强调李可染对待传统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

以上是从李可染的少年家境与师承谈“师传统”“师众家”,以此借古开今,洋为中用,强调李可染对待传统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学画观念。


林风眠是李可染在22岁至24岁入杭州艺专学习时期的校长,他的治学理念和个人风格都对李可染画风进行了一次转变。李可染曾言:“1929年我二十二岁,到杭州考进了由林风眠任校长的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西画,加入了由鲁迅先生培育的青年美术团体‘一八艺社',读了一些由鲁迅先生编著的进步书刊和世界名著,从而对艺术和社会有了初步的理解。这对我来说实是一个决定我一生的关键时刻。”[2]学校教授的偏向西方印象派风景画对李可染写生观的情与景之意境有了启发,他决心要创造能够在忠于自然的基础上表达祖国意象和民族情感的新意境山水画。

一、借古开今,洋为中用



美术学界在“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的当代价值和未来意义”学术研讨会中曾讨论李可染在艺术史中应有的定位和价值,美术学者、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家们普遍认为“李可染在解决中国和西方的矛盾,传统和现代的矛盾,艺术和生活的矛盾这三大问题上,超越了两分对立的思维惯性,提供了新语言,创造了新图式,开拓了新意境,实现了山水画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6]。李可染作为20世纪革新中国山水画的典型代表,他带着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坚毅朴实,脚踏实地地走好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从自然写生到新意境的山水画变革道路。他所创造的“李家山水”面貌融会古今自成一家,最终形成了磅礴大气、浑厚华滋、意境深远的面貌,在画坛独领风骚。李可染任教时常对学生强调:所谓的创造离不开传统及基本功的积累和向众家大师谦虚苦行学习。他在“师古人”时认可宋代郭熙、范宽山水画中的整体气韵;在“师造化”时认同写生对改良中国画晚清之弊端有好处。李可染在变革传统山水画面貌的过程中,摸索出站在时代立场上以精湛的技法抒发对祖国河山之情的山水画道路。这得益于他一生学画苦行探道的自我体会,能做到身心与物的统一。

本文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摘 要:李可染是20世纪卓越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作为响应新文化运动革新中国画的绘画大师,他所创造的“李家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典型代表。研究李可染的学习观念,探索“李家山水”面貌形成背后的原因,为当代山水画的革新提供借鉴。从“师传统”“师造化”“师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李可染山水画的学习道路、艺术探索和治学态度。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zonghexinwen/2022/0704/1167.html



上一篇:第二届昌化江东坡峻灵王文化论坛 暨第四届苏学
下一篇:教育学家石中英:“唯分数论”大大影响青少年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