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一个新教育教师的生命叙事--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4)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生命叙事的理论中,“叙事主体对待痛苦的态度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Viktor EmilFrankl)曾经说过,当一个人置身苦难并担当苦难时

在生命叙事的理论中,“叙事主体对待痛苦的态度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Viktor EmilFrankl)曾经说过,当一个人置身苦难并担当苦难时,他的人格将趋向更为深邃精微的世界。所以,当郭明晓痛苦着学生的痛苦,将其生命遭遇视为自己的生命遭遇时,便有了“一种参与、体验、感同身受的‘在场’”。这种“在场”,不仅仅是亲身经历的在场,还有精神参与、心灵共鸣、置身其中的在场。所以,对学生生命遭遇的深切同情,激发了她一系列的“唤醒行动”,用新教育“说你行你就行”的激励策略,完成了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双重修复,最终使师生在生命遭遇中寻找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将生命叙事的风格趋向崇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生命遭遇激发了郭明晓自身更加巨大的潜力,唤醒了她对教师职业更深层次的崇高感与使命感,继而提升了她作为师者的人格尊严与价值,并能够移情于学生,共同应对生命遭遇下的危机与挑战。

朱永新先生说过,教室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是为生命而存在的。对于郭明晓而言,教室就是她教育生命的全部。“我的天命在教室里,我的天命是把我的53个孩子带向卓越,我要去敬儿童课程之事,我要在教室里去立己立人。”作为新教育的榜样教师,这句话既承载了郭明晓对新教育事业的信仰,也承载了她对生命的庄严承诺,更承载了新教育教师成长的期许与追索。对郭明晓生命叙事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引发教育者对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的朝向探讨和内涵析因,探寻新教育榜样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特质及成因。因此,我们选择了对教师生命叙事本身的分析,而不是传统对教师行为的分析。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九期。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一颗追梦的心,如何会老?从生活中汲取力量执意前行的新教育人,如何会老?生命可以是一阵风,一阵飓风,可以摧枯拉朽地席卷,扫荡对现实的抱怨、对年岁的叹惋,笔直向前,永不停歇!--《花儿与土地

改变自我,改变世界--郭明晓老师的自我改变解读

作者|刘铁芳|2015

湖南师大教科院教授 刘铁芳

当离退休不远的郭明晓第一次接触“新教育”,这个有近40年教龄的骨干语文教师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了”。但正是这一看似偶然的接触刺痛、唤醒、改变了她,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如今,她每年要给班上每个学生写“生命叙事”,代替传统的教师评语。几乎每月,她会给过生日的学生写一封生日信或者送一首诗歌,去赞美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封信的落款都是“爱你的郭老师”。她不知道,在学生心理撒下的美好种子,将来会面临着怎样的风雨。她安慰自己,“不管以后会怎样,但至少他们曾经美好过”。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后期,从自我平凡的生命之中活出“大西洋来的飓风”的能量。郭明晓老师的教师人生转变,给出了今日教师自我改变的经典案例,让我们思考教师自我改变的内涵、意义及其可能性。

第一,为何改变?

教师的改变当然是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为了让我们唯一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哪怕你50岁才开始也不迟,每一刻都是改变的起点。我们是为了自己,我们进入新教育大家庭,寻求自我教育实践方式的转变,其实并不仅仅是让我们变得很累,当然也会增加我们生命的负担,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生命更有价值,让我们此时此刻获得更有意义,这是为什么而改变。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的改变带来的是教师生命的勃发,新教育带给我们这样一种年轻人的姿态。我在台下听郭老师讲课,和上台有一点不一样,真的感觉很年轻。是什么让她年轻呢?思考让人年轻,亲近孩子让人年轻,创造让人年轻。跟孩子在一起的过程中每时每刻让我们达到一种生命的充实,一种温暖,这一种感动比吃补药、比气功等都要好。生命的教育就是滋养生命的教育,首先是滋养我们自己的生命。教师的改变乃是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不是渐次燃烧的蜡烛,而是不断充实中的生命。教师的改变不是让人负担更重,而是让生命更充实。我们要在教师生命的创造与不断超越中开启自我生命的解放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zonghexinwen/2020/0924/422.html



上一篇:又来忽悠!蒙眼识字?过目不忘?别再让“神童
下一篇: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亟需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