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能动学习”与能动型教师(3)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样,教学范式的转型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面临着三大挑战。 第一,从“教”到“学”的转型的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校教育视为一种信息传递,

这样,教学范式的转型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面临着三大挑战。

第一,从“教”到“学”的转型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校教育视为一种信息传递,让儿童巩固所传递的知识,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在这里,无异于把“教”等同于“学”,“教即是学”。然而,今日时代的教学不能归结为教师单纯地传递信息,它要求教师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积极参与、并能诱发学习兴趣与体验的“学习场”。教师对于儿童而言,承担着一种“协助者”的作用。

第二,从“个人学习”到“协同学习”的转型的挑战。“能动学习”不是单纯有效地传递信息内容的手段,而是意味着构成整个教育的根基,即学习观的转型。学校的课堂教学是由“同客体的相遇与对话”“同他者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组成的。学习的客体本身倘若不是“真实”的世界,儿童的对话就难以产生,学习也难以深化。“能动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真正的学习。

第三,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型的挑战。从“一种故事”到“多种故事交响”的教学观的转型。教学设计的根本所在就在于,不仅是积累学科的或跨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求因应境脉重建知识。所谓“教案”,就是教师基于单元目标、教材观和评价标准,体现该课时的目标与展开的教学计划。既然是教案,不过是教师预先设想的一个故事而已,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中会产生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故事。因此,即便是同样的教案,班级不同,也会有基于教师随机应变的不一样的实施。正是因为教学中会产生差异,才会催生儿童思考的交响,才能促成丰盈的能动的学习。

二、能动型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征

(一)能动型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

“能动学习”是 培育“核心素养”的方法论,不存在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拥有鲜明的教学哲学与若干共同的教学准则。“能动学习”的课堂是基于“人人成功”的教学哲学与若干准则的教学实践所构建的。汤姆林森指出,这种教学哲学立足于如下重要的见解:一是所有学生均是有差异的,都拥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二是所有学生都隐藏着无尽的潜能;三是教师应当成为拥有娴熟教育技艺的工匠,借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这是其职责所在;四是教师应当成为所有学生拥戴的人。所谓“能动学习”不同于教师的单向讲授的教育,它是学习者主体式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教学的总称,是旨在有效地培育“通用能力”的方法论。但在知识传递型教学中是不可能期待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不可能掌握“关键能力”。作为“能动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可以归纳为如下诸点。

第一准则,学习环境积极地支撑学生与学习。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富有魅力的学习环境。教师懂得学习环境、课程与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学习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方面的需求,这种情感的因素也会影响认知与学习。

第二准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当针对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多样性,做出有效支援。

第三准则,课程是旨在支援学习而准备的。教师不应当强迫每一个学生每天按照同样的距离、利用同样的手段“旅行”。在每一个学生能够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必须保障教师、学生、评价、课程与教学的密切协同。

第四准则,评价与教学不可分离。评价即持续不断地诊断。所谓“评价”是围绕特定概念与技能,去了解学生的准备、兴趣爱好、学习的过程,获得每日的数据,借以修正尔后的教学。评价与其说是发现学生的错误,不如说是着力于支援学生去获取知识,学会问题解决。

第五准则,基于学生的多样性而变更内容、方法与成果。所谓“内容”是指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够获取信息的教材与步骤。所谓“方法”是指设计的活动,以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所谓“成果”是指学生表现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之际的手段。学生的准备、兴趣爱好、学习经历是变化的,“准备”是学生在单元教学开始的时间点上的特定的知识与理解,以及技能的最初状态。例如,对于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增加个别指导与练习的机会,减缓教学进度;对于准备度高的学生,减少已修得的技能的练习,并以抽象的、多面的活动与成果增加挑战高难度教材的机会。

第六准则,师生协同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zonghexinwen/2020/1030/460.html



上一篇: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献礼70,爱我中华 | 卓同国际小学部国庆假期“爱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